香港、英國、美國、澳大利亞等地的華人社區都喜歡研讀通勝,而其中蔡真步堂的通勝尤為受到喜愛。


蔡真步堂通勝是一本傳承了四代的曆法和堪輿學的綜合書籍,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。


通勝曾經是家庭必備的萬用書籍,人們用它來選擇吉日、學習英文,其中蘊含了許多日常生活的知識,大家是否有仔細閱讀過呢?最近,我們訪問了香港唯一編纂通勝的蔡真步堂傳人,了解一本通勝是如何被創作的,以及蔡氏家族是如何承傳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。


蔡真步堂始於清朝光緒年間,在廣州創立,每年出版曆書,內容包括春牛圖、吉凶時辰、忌項等等。這門曆學業務代代相傳,直到蔡伯勵接手後,他將字號遷至香港,繼續發揚蔡氏家學,直到2013年,《真步堂通勝》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為了傳承家族的曆書學問,蔡伯勵從前就開始培訓他的11個子女,其中排行第7的蔡興華繼承了編纂通勝和擇日子、看風水等工作。


蔡興華回憶說,她在童年時期和兄弟姐妹一起推著木頭車,運送新出版的桌曆、通勝和掛曆到附近的文具店出售;長大後,她又協助父親進行通勝的排版工作,「以前長輩的中文書法很漂亮,爸爸找書法家寫字,然後我們把它們列印出來,譬如在宜忌中常見的祭祀、祈福、開市、交易、嫁娶等,我們就剪下來,貼到稿紙上進行校對。」製作春牛圖也是如此,別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剪貼和手工很有趣,但蔡興華解釋說,每個月需要2張稿紙,農曆通常有12個月,所以一年需要24張;如果有閏月,就會變成26張稿紙,「需要做很多工作!」因此,兄弟姐妹們總是分工合作,有人負責編寫,有人負責剪貼,有人負責校對,最後由父親進行最後的校對,大家共同努力出版通勝。


撰寫通勝並不容易,蔡興華笑著說,最重要的是要識字,並且要對天文現象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。撰寫通勝需要熟悉曆法、堪輿、民俗習慣等知識,並且要能將這些知識結合起來,為讀者提供實用的信息和建議。


蔡興華表示,通勝的編纂過程中,他們會參考過去的經驗和數據,並結合當代的情況進行更新。例如,他們會根據新的天文數據調整日食和月食的預測,並且考慮到現代社會的變化,增加了一些新的項目,如網絡購物、手機使用等。


蔡興華強調,通勝並不是一種迷信,而是一種指導人們生活的工具。他們希望通過通勝,讓讀者了解天文現象和傳統文化,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,如選擇吉日舉辦婚禮、開張、搬家等活動,或者避開凶日進行一些重要的決策。


蔡興華表示,他們非常重視通勝的傳承工作。除了家族內部的培訓,他們還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和展覽,將通勝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。他們還與學術界和專家合作,進行研究和交流,不斷提升通勝的品質和可靠性。


蔡真步堂通勝作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,承載了豐富的曆法和堪輿知識,並且在華人社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。通過蔡氏家族的努力和傳承,這一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和發展,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天文現象、傳統文化和生活指南的重要工具。

 

資料來自網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