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十大瀕臨消逝的傳統行業技藝
夕陽西下,總令人不禁感傷。手雕麻雀、手造雀籠、紙紮工藝等這些曾經蓬勃的本土技藝,如今風光不再,正被時代洪流無情地吞噬。然而,在城市的一隅,仍有少數堅韌的匠人頑強守護著這些瀕臨消逝的傳統。
龍鬚糖:千絲萬縷的甜蜜記憶
賣龍鬚糖的老人打開小鐵箱,熟練地將一團麥芽糖膠拉成圈狀,一捏一拉一扭,一圈重疊一圈,來回十數圈,不消片刻,便將糖膠化作千絲萬縷的龍鬚。據說,這門古老的手藝在香港幾乎失傳,只因昔日的師傅們吝於傳授,有的要收取高昂學費,有的甚至要挑選八字相合的徒弟。
竹苑龍鬚糖的創辦人黃漢強自幼便會拉龍鬚糖,隨父親從廣州來港後,便在港島區擺檔販賣。從事製衣業多年的黃師傅,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重拾這份千絲情懷,並將這平凡的街頭小食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本土手信禮品。
竹昇麵:手工揉製的彈牙美味
竹昇麵的製作工序看似簡單,麵粉、雞蛋、少許鹼水,用人手慢慢推揉,讓粉和蛋完全融合,再用竹昇一下一下壓製而成。這看似簡單的步驟,卻考驗著師傅的耐心和技藝。劉森記麵家是香港僅存的少數堅持完全自製竹昇麵的食店,麵條每天新鮮製作,入口爽口彈牙,令人回味無窮。
雨傘:遮風避雨的本土驕傲
雨傘的選擇五花八門,從路邊的廉價國貨到百貨公司的日本設計,應有盡有。然而,你是否知道香港也有自己的雨傘品牌?梁蘇記擁有百年歷史,是港產雨傘的代表。創辦人最初是收賣佬,透過維修雨傘逐漸了解其結構,毅然投身雨傘製作,開啟了一段不凡的事業。品牌故事更被著名編劇杜國威搬上舞台,成就了另一部經典之作《人間有情》。
紙紮工藝:精湛技藝與獨特美學
在傳統節日和祭祀活動中,紙紮工藝隨處可見,例如花燈、花炮和各種精美的紙祭品。這些以竹篾、色紙和絹布製成的物品,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手藝,更蘊含著獨特的民間美學。無論是栩栩如生的月兔燈籠,還是不怒而威的閻王像,都盡顯紮作師傅的巧奪天工。
真體字:筆走龍蛇的時代印記
隱藏在北角皇都戲院大廈中的京華招牌,屹立數十年。皇都戲院以其獨特的拋物線屋頂聞名一時,如今卻人去樓空,地面的商場也所剩無幾,京華招牌是其中僅存的店舖。老闆歐陽昌是香港最後的文字師之一,其獨門書法「真體字」雄渾有力,有筆峰,充滿氣勢。歐陽昌多年來寫過無數真體字招牌,更自創宛如玉石的發光彩燈牌。如今已是電腦字的時代,手寫招牌買少見少,歐陽昌之後或許再無人會手寫真體字。皇都戲院在2019年被發展商收購,面臨大廈重建,京華招牌也不敵時代變遷。
手雕麻雀:歲月沉澱的精緻藝術
打麻雀幾乎是香港人的「必備技能」,過年打麻雀,婚宴打麻雀,即使不會玩,麻雀碰撞聲也是許多人成長的回憶。然而,隨著傳統手工藝術的失傳,手雕麻雀也面臨著消逝的危機。現時全港只剩下幾位手雕麻雀的匠人,紅磡的湄姐更是全港唯一的女師傅!想見識這門精細的手藝,不妨去紅磡拜訪湄姐。佐敦也隱藏著一位高人,那就是麻雀工匠張順景。景叔自幼隨父入行,見證了行業的興衰,無論前景如何,他都堅持以上乘材料和極致工藝做出靚麻雀。
手造雀籠:昔日風尚的餘暉
昔日香港盛行「撚雀」文化,無論公子哥兒還是公園大叔,都提著鳥籠周圍去,他們甚至會找師傅製作鳥籠。如今時移勢易,年輕人不再流行養雀,雀籠工匠也相繼離去,現在只剩下財叔這位最後一位本地雀籠工匠。雖然他很久沒有造籠了,但大家仍然可以到雀鳥公園拜訪這位造籠大師。
磨利刀:鋒芒畢露的匠人精神
要找利器,得來陳華記。店面櫃枱擺滿了刀具和鉸剪,品牌和款式琳瑯滿目。店主是年逾80的陳華,賣刀具外,他還會研磨刀鋒。每次聚焦刀鋒,雙手來回於磨石,目光如炬,人如其刀,渾身是光芒。旁觀華叔磨刀,像看一場表演。日本職人的專業和專注,竟體現於這位香港老師傅身上。原來華叔九歲已經在廣州當做刀學徒,無論做刀方法還是刀具結構用料,所知甚詳,打下紮實基礎。後來以磨刀為志業,開鋒新刀,磨利舊刀,兢兢業業數十載至今。別以為不入廚,在這裏會感到無聊。光是欣賞不同形態的刀具及華叔的磨刀功架,已經很充實。
旗袍:東方女性的優雅與魅力
從60年代的《蘇絲黃的世界》到千禧年的《花樣年華》,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印象都少不了旗袍的份兒。然而,時至今日,除非在特別場合,否則也難看到女士穿旗袍。同樣地,香港仍懂得做旗袍的裁縫也只有鳳毛麟角。「美華時裝」是碩果僅存的字號,至今依然為女士度身訂製旗袍,當中的老師傅堅持一針一線縫製,親手加上裏布、鑲邊、花紐,為客人做出獨一無二的旗袍。
手繪陶瓷:昔日繁榮的輝煌印記
港式廣彩曾經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工業,香港出品過無數具質素的手繪瓷器。到了今天,香港廣彩業已經式微,全港只剩下一間手繪瓷器廠 ── 粵東磁廠。粵東磁廠由1928年成立,是全港最大的手繪瓷器廠,如果想收藏本地製作的珍貴工藝品,不妨來這裏「淘寶」。